第272章 美股淡定下的产能风暴:比亚迪船队 VS 北汽缩产迷局

  6:07,马特贝在书房里已经呆坐了10分钟,最近写作的思路有些不那么流畅了,他缓过神之后,还是先查了一下美元指数,99.02;

  美股依旧没有什么变化。

  看来华尔街对美国现在的情况几乎不做反应。

  这个国家真的是奇幻,华尔街的淡定也不寻常。

  这看上去是专家事后的解释:“加州之乱未显着冲击美股和美元指数,本质上是局部事件的经济影响有限、市场焦点被更核心变量占据、政策博弈未升级为系统性风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在美联储政策转向、全球经济对比变化等更关键的变量明朗前,此类局部冲突的影响将持续被市场边缘化。这一现象也凸显了美股与美元作为全球资产的 “超调” 特性 —— 其定价逻辑往往超越单一国家的短期波动,而与更宏观的经济周期和政策预期深度绑定。”

  马特贝对这些变化基本没概念,但也想通过记录这个过程来跟踪一下资本的态度,看看到底是股票市场先崩掉,还是资本先撤离?(美元指数先崩掉)

  但他还是不太相信在美国的资本会很“爱国”,即使市场崩掉也不愿离去,观察点还是美元指数和美股的变化。

  马特贝更关注的是另一个变化。

  燃油车企的产能利用率——2024 年中国车企产能利用率呈现显着分化,传统合资品牌普遍面临产能过剩压力,而新能源头部企业表现突出。

  产能利用率 2024年

  上汽通用 22.0%

  长城汽车 38.3%

  上汽大众 38.7%

  一汽大众 46.3%

  吉利汽车 64.4%

  广汽本田 65.0%

  东风本田 72.6%

  长安汽车 84.0%

  奇瑞汽车 98.3%

  蔚来汽车 37.0%

  北汽蓝谷 37.0%

  小鹏汽车 45.0%

  广汽埃安 62.5%

  比亚迪 80.4%

  零跑汽车 83.0%

  小米汽车 90.0%

  特斯拉 91.6%

  理想汽车 100.0%

  塞力斯 130.4%

  燃油车企里某个骂的越凶的,产能利用率越低,但燃油车合资车的可能都骂不动了。

  奇瑞和长安主要靠的是出口和新能车转型动作足够快,原有燃油车产能淘汰的也果断,确实优秀。

  但更优秀的还是比亚迪,比亚迪2024年产能利用率虽然只有80.4%,但这意味着今年他们的销售扩张能力比奇瑞和长安更强,比亚迪的强大实际上是被低估的,还把人家船夫哥给整哭了。

  截至 2025 年 6 月,比亚迪已投入运营的专用汽车运输船共6 艘,包括:

  开拓者 1 号(7000 CEU,2024 年 1 月首航欧洲)

  常州号(7000 CEU,2024 年 12 月交付)

  合肥号(7000 CEU,2025 年 1 月交付)

  深圳号(9200 CEU,2025 年 4 月首航巴西)

  长沙号(9200 CEU,2025 年 5 月完成试航)

  西安号(9200 CEU,2025 年 6 月进入试航阶段)

  这些船只覆盖欧洲、南美、东南亚等主要航线,单船运力从 7000 辆到 9200 辆不等,其中深圳号和长沙号创下全球汽车滚装船运载量纪录。船队采用液化天然气(LNG)双燃料动力,并搭载比亚迪自研电池组实现短距离纯电航行,环保性能领先行业。

  比亚迪手上的大船订单还有8艘。

  产能利用率将成为车企淘汰赛的核心指标。长城汽车需在 2025 年前实现新能源车型占比超 40%,蔚来汽车需将乐道品牌产能利用率提升至 60% 以上,否则可能面临产能出清压力。

  北汽蓝谷去年的产能利用率实际低于30%,这还是大幅缩减产能之后出现的情况.

  2024 年9月23日,北汽蓝谷发布公告称,根据工信部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》第 385 批和第 386 批文件,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地址由北京大兴、山东青岛、河北黄骅三地变更为北京密云区西统路 188 号。原有设计产能由 32 万辆调整为 12 万辆,降幅达 62.5%。

  加上镇江工厂的15万辆产能,总产能从 2022 年的 52 万辆缩减至 27 万辆,两年内缩水 48.1%。

  这些调整也是北汽蓝谷亏损额巨大的主要原因。

  今年北汽蓝谷1-5月极狐销量4.5万,享界也有约1万辆,今年按目前的进展情况产能利用率整体超过60%的概率比较大,亏损情况应该会明显改善。

  如果销量情况比预期高,北汽蓝谷提升镇江和密云两个基地的总产能,那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