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4章 退让不争!汽车大佬的商战暗战,谁能击垮 BBA?

额抽成” 转向 “技术服务收费”。尽管独立后赛力斯需承担更高运营成本,但其获得品牌自主权和利润留存空间。华为则通过 “退居幕后” 巩固技术壁垒,为智选车模式的长期扩张铺路。

  马特贝看着混乱,又进一步做了总结:

  问界五子夺嫡的成功与激流勇退——张兴海的争(夺嫡成功)与让(独立退出)。

  问界(AITO)与华为的营销合作模式历经从深度绑定到体系独立的演变:

  一、深度绑定阶段(2021-2024):华为门店主导全域营销

  问界首款车型 M5 于 2022 年依托华为 5000 + 线下门店上市,形成 “华为卖车、赛力斯生产” 的独特模式。华为通过 “10% 车价分成” 机制实现收益:每台车收取 2% 技术授权费(涵盖鸿蒙座舱、智驾系统)与 8% 渠道营销费(含门店展示、销售培训)。以问界 M9 为例,46 万元售价中华为可分得 4.6 万元,其中 80% 分配给渠道商。结算流程上,购车款先进入华为账户,扣除服务费及零部件成本后转至赛力斯,周期 7-15 天。此阶段华为通过消费电子流量反哺汽车销售,问界 M5 上市首年销量突破 7 万辆,验证 “生态联动” 有效性。

  二、独立转型阶段(2024 至今):商标收购与渠道分拆

  2024 年 7 月,赛力斯以 25 亿元收购 “问界” 全球商标(市场估值 102 亿元),标志品牌主权回归。营销体系同步调整为三类展厅:混合展厅(华为产品 + 多品牌车型)、问界专营店、非问界专营店。华为门店不再强制主推问界,转而向智界等新品牌倾斜资源。分成机制上,技术授权费 2% 维持不变,但 8% 渠道营销费因赛力斯自建渠道而大幅缩减。以北京东方广场店为例,月租金 500 万元改由赛力斯承担,其需同步组建超 3000 人的自有销售团队。

  三、战略逻辑:华为轻资产化与赛力斯自主化

  华为通过 “退居技术供应商” 安抚其他智选车伙伴,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引发合作裂痕,同时聚焦鸿蒙智行生态扩容(计划 2025 年门店达 2000 家)。赛力斯则借此摆脱 “华为附属” 标签,试图以独立品牌冲击百万年销目标,但需直面负债率高企(88.3%)与渠道建设成本压力。此模式或成行业范本 —— 奇瑞智界、上汽尚界和江淮尊界均计划 2025 年独立营销。华为以 “技术 + 零部件” 模式维持生态话语权,形成 “品牌独立、技术共生” 的新型合作范式。

  总结:问界营销独立是华为 “不造车” 战略的必然选择,既规避政治争议,又以技术授权构建长期壁垒;赛力斯则在获得品牌自主权的同时,需证明脱离华为流量后仍能支撑高端定位。这场 “解绑” 本质是汽车行业从 “渠道红利” 向 “技术硬核” 竞争的缩影。

  马特贝虽然被问界的信息搞得满脑子浆糊,但也大概理解了状况。

  张兴海(赛力斯问界)的退,尹同跃(奇瑞智界)的让,王晓秋(上汽尚界)的不争——最终会成就张建勇(北汽蓝谷享界)在未来1-2年击垮BBA在30万以上豪车市场的堡垒。
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