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5章 抛砖引玉,他就是那块砖

  他就是用屁股来想,也知道大明的海禁政策为啥是这副样子。

  走私呗?

  大地主大官僚有身份有背景,悄摸搞走私,赚取高额利润。

  他们为啥不同意开海?开海了所有人都能合法做海洋贸易,他们还怎么搞垄断?怎么赚取高额利润?

  天子禁海,是目光短浅觉得倭寇总闹事,干脆禁海了事。

  可下头的人支持天子禁海,那绝对是没安好心。

  想起崇祯老哥,张世康有时候觉着挺可恶,有时候又觉着挺可怜。

  能干的都被他辜负,不能干的却被他信任,在位的十七年,不知多少立志报国的忠臣良将直接或间接因他而死。

  你说他可怜吧,也确实,凭良心讲,这老哥确实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。

  甚至张世康觉着,没人比崇祯老哥更想中兴大明。

  唉,有时候就是这样,跑题了。

  加征于民,是饮鸩止渴,开源节流,重点从来不是节流,而是开源。

  海洋贸易若是搞好了,大明就会拥有源源不断地新收入,一切的矛盾都将逐渐化解。

  总之,开海是早晚的事。

  而开海做生意,那就得有贸易品,咱中国的老三样丝绸、茶叶和瓷器,在外国确实畅销。

  但基本上大半都是靠陆路运输,自西域一路向西,抵达阿拉伯地区后,经由阿拉伯商人运抵地中海。

  这是一条已经很成熟的、运营了上千年的销售网络。

  老三样当然也可以走海运,但更多的贸易品才能带来更多的利润,而纺织品就很重要了。

  张世康对于商贾、对于贸易的理解,确实让宋应星刮目相看,他觉得有些话似乎可以说了。

  因为他发现朝廷的这位新贵,对商贾、对工学似乎确如茅元仪所言,不仅没有丝毫排斥和歧视,甚至还很热切。

  只是他发现张世康说的一大堆话里,有一个小小的漏洞。

  “可是大人,如何将纺纱效率提升八倍呢?”宋应星小声道。

  做工学的,最忌讳眼高手低,想了那么多,说的也确实有些道理,可问题的根源仍旧没有解决。

  是啊,如何将纺纱效率提升八倍呢?

  对于现在大明都在用的纺纱机,宋应星倒是有一定把握改良,能提高一点效率,但也仅仅是一点。

  宋应星之所以询问的那么小声,是因为他早看出这位小大人是在那啥,他不忍或者说不敢太驳人面子。

  可没曾想,张世康就等着宋应星这句话,他一拍桌子道:

  “这可问到了点子上了!”

  作为后世九年义务教育的被网之鱼,张世康对于近代工业史,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等等还算熟悉。

  他突然有点感激当初的那位历史老师了,为了应对高考,当时的历史老师特意将所学的内容精简成了顺口溜。

  每一句不仅朗朗上口,为了加深印象,还都包含了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,而这里头,正好就有关于珍妮纺纱机的创作灵感。

  张世康当即命手下寻来一部纺纱机。

  事实上,他还是头一回看到这玩意儿,但张世康表示尽在掌握。

  他似模似样的摇了摇那纺纱机,左右看看,一副很懂的样子。

  但内行人宋应星微不可见的摇摇头,他几乎可以断定,这小大人定然不会用。

  张世康当然没打算当着大佬的面纺纱,只见他一脚就将纺纱机给踢翻在地。

  茅元仪还当是张世康不小心的,热情的就将纺纱机给扶了起来。

  张世康又是一脚再次将纺纱机踢翻。

  “茅将军别扶,就让它倒着。”张世康无奈道。

  茅元仪一脸问号,他对手工业虽然也有兴致,但毕竟不是很懂,挠了挠头站在一旁。

  “宋老你瞧,这纺纱机正常使用时,纱锭都是横排放着的。

  可本官把它放倒,这纱锭是不是就变成竖的了?

  怎么样?宋老有没有什么启发?”

  当初的历史老师只是讲了这么个故事,但具体而言,过去这么多年,张世康早忘的差不多了。

  他不是发明家,更对纺织业狗屁不懂,但是,提供创意他还是可以的。

  宋应星闻言眉头就一直没有舒展开来,蹲在地上看着那倒着的纺纱机发愣,时而皱眉,时而舒展,时而用手摇一摇。

  茅元仪想出口说话,也被张世康给劝住,他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安静,不要打搅一个手工业巨佬的思维。

  宋应星就这么蹲在那儿琢磨研究,张世康与茅元仪则继续坐在桌子旁小口喝着茶。

  一盏茶功夫后,宋应星一拍大腿,当即露出喜色道:

  “大人,属下想明白了!

  如果将纱锭竖着排列,用一个纱轮带动,只需要改变纺纱机的外形,便可以多个纱锭一起纺纱。

&em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